一、历史上的书圣是谁
1. 酒圣杜康
明清《白水县志》记载“杜康,字仲宇,为我县康家卫人,善造酒”,杜康沟泉水“隐隐喷出,至冬不竭,流四里许入白水河,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”,杜康取此水造酒有文字为证。杜康生卒于白水,其酒酿出了淳厚风土人情与古老白水文化。明清、民国年间,白水烧锅千家,酒坊四乡。三国时,曹操有“慨当以慷,忧思难忘,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”的千古绝唱;唐朝诗人杜甫有“夜深彭衙道,月照白水山”“杜酒劳频劝”的优美诗句;晚唐诗人皮日休有“滴滴连有声,空凝杜康语”的佳句传颂,浓香的杜康酒展现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。
2. 文圣孔子
孔子(前 551~前 479)名丘,字仲尼,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创始人,鲁国人。他发愤为学,博学多能,开创私人讲学风气,广收门徒,有 3000 弟子,其中 72 人优秀。他周游列国,晚年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,致力于教育,整理《诗》《书》等典籍,删修《春秋》,其思想言行记载在《论语》中。孔子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,其思想体系核心是德治主义,主张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“己所不欲,勿施放人”的忠恕之道,倡明“天人合一”,阐述人要“仁民”“爱物”,坚决主张国家实行“富之教之”的德政,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主流,被尊为至圣先师、万世师表。
3. 史圣司马迁
司马迁(前 145 或前 135~?)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,字子长,左冯翊夏阳(今陕西韩城西南)人。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,约在汉武帝元光、元朔年间学《公羊春秋》和《古文尚书》,20 岁开始漫游,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,后仕为郎中,多次随驾西巡,出使巴蜀。元封三年(前 108)继父职任太史令,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,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,受腐刑,出狱后任中书令,继续著书,完成《史记》,人称《太史公书》,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,其语言生动形象,也是优秀文学作品,还撰有《报任安书》。司马迁因直言进谏遭宫刑却更发愤著书,创作《史记》,为中国和世界留下珍贵文化遗产。
4. 诗圣杜甫
杜甫(七一二 七七零),字子美,生于河南巩县,是名诗人杜审言孙子,因居长安城南少陵,自称少陵野老,世称杜少陵。三十五岁前读书游历,天宝年间到长安,仕进无门,困顿十年后获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小职。安史之乱中流亡颠沛,为叛军所俘,脱险后授左拾遗,乾元二年(七五九)弃官西行,最后到四川,定居成都,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又称杜工部。晚年举家东迁,途中留滞夔州两年,出峡后漂泊鄂、湘一带,贫病而卒。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,其诗多涉社会动荡、政治黑暗、人民疾苦,被誉为“诗史”,其人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诗艺精湛,被奉为“诗圣”。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发展,是新乐府诗体开路人,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,五七律也表现出显著创造性,积累了完整艺术经验,使五七律达到成熟阶段,有《杜工部集》传世。
5. 医圣张仲景
张仲景是东汉名医,姓张名机,字仲景,南阳郡涅阳人(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),约生于公元 150 年,卒于 219 年。他天赋聪颖,勤奋好学,少年时从同郡张伯祖学医,尽得其传,明代《李濂医史》称“仲景之术精于伯祖,起病之验,虽鬼神莫能知之,真一世之神医也”。张仲景博览群书,广采众方,总结汉代以前医学精华,著《伤寒杂病论》合十六卷(唐宋后分为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两部书),后世称其为“医圣”,奉“伤寒”“金匮”为医经,该书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“理、法、方、药”完备的医学典籍,阐述了流行病和内科杂症的病因、病理及治疗原则和方法,为后世临床各科发展奠定理论基础。
6. 武圣关羽
关羽,字云长,东汉末期蜀国大将,重义气,精武艺,后人称其为“关圣”“关帝”。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,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、都督荆州事务,刘备封其为荡寇将军、前将军,列蜀汉“五虎上将”之首。殁后 41 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(260,其诞辰 100 周年),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。从南北朝到清朝末年,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崇封不断,“侯而王,王而帝,帝而圣,圣而天”,褒封无尽,庙祀无垠,名扬海内外,与孔夫子齐名,并称“文武二圣”。关羽以忠贞、守义、勇猛和武艺高强著称于世,历代封建统治者需其维护统治,故夸张渲染其品格操守。
7. 书圣王羲之
王羲之,字逸少,琅邪临沂人(今属山东),晋怀帝永嘉年(公元三零七年)生,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(公元三六七年),官至右军将军、会稽内史,后世称“王右军”。他出身两晋名门望族,12 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论,后渡江北游名山,博采众长,融合前代、当代书法作品优点,达到“贵越群品,古今莫二”的高度。其楷书如《乐毅论》《黄庭经》《东方朔画赞》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,对后世影响大,正体世称“书之圣”,行书和草书又被尊为“草之圣”。
8. 草圣张旭
张旭(生卒年不详),字伯高,苏州人,曾任常熟县尉,唐代大书法家,以草书闻名。唐朝文宗皇帝曾诏李白诗歌、张旭草书、斐旻剑舞为天下“三绝”。他认为草书秘诀在于“用心”,曾以观看公孙大娘舞剑所得启发草书创作,其草书风格独特,线条遒劲,有“烈如羿射九日落,矫如群帝骖龙翔;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”的意境。
9. 画圣吴道子
吴道子(约 686~760 前后)唐代画家,又名道玄,画史尊称吴生,阳翟(今河南禹县)人。少孤贫,初为民间画工,年轻时即有画名,曾任兖州瑕丘县尉,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,开元年间被诏入宫廷,历任供奉、内教博士、宁王友。他擅佛道、神鬼、人物、山水、鸟兽、草木、楼阁等,尤精佛道、人物,长于壁画创作,曾在长安、洛阳寺观绘制壁画 300 余堵,尤以《地狱变相》闻名,绘画具有独特风格,山水画有变革之功,所画人物衣褶飘举,线条遒劲,人称“莼菜条描”,有“天衣飞扬,满壁风动”的效果,世称“吴带当风”,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,称“吴装”,作画线条简练,有“疏体”之称,对后世影响极大,被尊为“画圣”,民间画工尊为祖师,苏轼称赞其艺术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寄好理于豪放之外”,其绘画无真迹传世,传至今日的《送子天王图》可能为宋代摹本,还有《宝积宾伽罗佛像》《道子墨宝》等摹本,敦煌石窟第 103 窟的维摩经变图也被认为是其画风。
10. 茶圣陆羽
在中国茶文化史上,陆羽创造了一套茶学、茶艺、茶道思想,著《茶经》,是划时代标志。他自幼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,精通佛理,后因志在儒学研究逃离寺院,曾在戏班子学戏,因口吃却有表演才能,还会写剧本。他与诗人皇甫冉、皇甫曾过往甚密,受江南山水和艺术熏陶,把茶与艺术结合,构成《茶经》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。陆羽字鸿渐,一名疾,字季疵,自号桑翁、竟陵子,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,复州竟陵郡人(今湖北省天门县)。
11. 兵圣孙武
孙武(约前 551—?),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军事理论家,字长卿,齐国乐安(今山东惠民)人。其曾祖父、祖父都是齐国名将,家学熏陶使他喜爱兵法,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。他留给后世《孙子兵法》,该书 13 篇共 5000 余字,包含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思想内容,对中国军事学术发展影响巨大,历代兵学家、军事家从中汲取养料,三国曹操为之作注,18 世纪传入欧洲,现今已翻译成 29 种文字,1991 年海湾战争中,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奉命携带《孙子兵法》,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·哈特也对其深感兴趣。
12. 谋圣张良
汉初大臣张良,字子房,传城父(今安徽毫县东南)人,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、宣惠王等五世之相。秦灭韩后,他图谋恢复韩国,结交刺客在博浪狙击秦始皇未中,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。刘邦、吕后合谋诱捕韩信入长乐宫处死,张良遁隐深山,以仙侣为伴,被后人尊为“谋圣”。
13. 木圣(科圣)张衡
东汉时期(公元 117 年),在东汉京都洛阳制造出利用水力推动运转的“水运浑象”,二十年后(公元 138 年)又安置“候风地动仪”,标志着人类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,发明者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、文学家,对天文学、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杰出贡献,传说还制造过指南车、记里鼓车等,因其机械制造水平高,被尊称为“木圣”。
14. 药圣孙思邈
孙思邈(公元 581 682 年),自号孙真人,京兆华原(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)人,是隋、唐两代大医学家。他自幼聪颖,喜好读书,学识渊博,品德高尚,其高尚医德是大医精诚与高超医术的结合,在学术界树立了崇高榜样。他把医为仁术具体化,著《大医精诚》,其两部著作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成就极高,对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有深入研究,开创从方、证、治三方面研究的方法,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,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,被誉为方书之祖,在食疗、养生、养老方面也做出巨大贡献,生前就受到崇敬,人称“药王”“真人”“药圣”,在日本也享有盛誉。
《兰亭序》相关资料
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的《兰亭序》,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,为历代书法家推崇。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(353 年)暮春三月初三,邀集谢安、支遁、孙绰、许询等 42 人在会稽兰渚山下兰亭举行诗歌会。众人列坐曲水两侧,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,任其漂流,停在谁前谁即兴赋诗,咏诗饮酒,共作诗 37 首。王羲之汇集诗作,乘酒醉写下共 324 字的《兰亭序》,又称《兰亭诗序》《兰亭集序》,历史上称这次聚会为兰亭会、流觞高会等。王羲之酒酣意足时用蚕茧纸、鼠须笔书写,字飘逸遒劲、婀娜多姿、龙飞凤舞,书法精绝,历代书法家交口赞誉,王羲之也被称为“书圣”,兰亭成为书法家朝圣之地。自 1985 年绍兴市人大常委将王羲之当年兰亭
